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

尋找那隻房間裡的大象 (系統動力是什麼)

尋找那隻房間裡的大象 (系統動力是什麼) (8/7/23) 首先你要理解,系統動力,不是團體治療,不是團體治療講的,團體動力。 如果你硬要說,系統動力,是心理治療,那麼它就是,「面對卡夫卡式的夢靨的心理治療」。 它擅長看到,「外在的客觀的世界,如何浸潤侵蝕型塑,我們的內在的主觀的世界」。 「外在的客觀的世界」,就是「大他者」(The Other) 。 我先前說過,存在治療,和批判的心理治療,要回答的問題是,「Is psychotherapy Proustian or Kafkaesque」? 當時我說,「釐清內外,然後尊重那個人的決定」。 系統動力,恰恰就是,幫助我們,釐清「外」的部份。(意思是說,釐清「大他者」的部份。) 與「個體性」(individuality) 相對的,是「群體性」 (large groupness)。 心理動力 (psychodynamics),關心的是,「個體間的矛盾衝突」;系統動力 (system dynamics),關心的是,「群體間的矛盾衝突」。但是,系統動力,也關心,群體間的矛盾衝突,如何「流過 (flows through) 個體而呈現」。 (就好像,歷史流過我們。 History Flows through Us: Germany, the Holocaust,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, ed. Roger Frie, Routledge, 2017 換句話說,「歷史」,是大他者,的例子之一。 意思是說,「回到歷史」,必須有意識的面對和處理,歷史之作為大他者,對自己的影響和意義。) 「群體間的」矛盾衝突,包括種族,階級,性別,宗教,信仰,籍貫,幫派 ,等等。 小結,團體動力 (Group Dynamics) 指的是,團體成員,彼此互動的動力 (意思是說,團體成員彼此,是對方的「小他者」(the other))。而系統動力,指的是系統如何潛移默化每個人,以致成為每個人「房間裡的」那隻,習以為常,卻視若無睹,的大象。 「系統」,就是「那隻大象」,就是「大他者」。 Now,這裡所謂「房間」,可以是一個人,也可以是一群人。意思是說,每個人心裡,有「一隻大象」,所以,一群人,就是「一群大象」。 意思是說,用系統動力,讀團體動力,等同見到「一群大象狂奔」。 你知道什麼是「踩踏」 (stampede) 罷?...

答客問2

1120717 魏士郁醫師來函,茲答覆之,與後結構主義的心理治療,和 schizoanalysis,有關,置此, 答客問 昨天於台北演講後,聽眾一樣有些提問,仍想就其中兩個問題跟老師請教: Q1. 若拒絕聯考的小子是我的個案,我應該怎麼回應他?我們傳統上都會希望個案完成學業,穩定就業,這與後結構倡導的脫離組織自立卻是相反地,而現今社會又興起不少如YouTuber這類並非領薪水的行業,我們要怎麼權衡? 這位提問者是學校裡面的諮商老師,用【拒絕聯考的小子】為問題的索引,則是因為我在演講過程中,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作為分子革命的台灣版例子。 我當時的回答是,尋求穩定(傳統的心理治療)與不穩定(schizoanalysis)本身並無絕對的對錯,前者在心理師悉心呵護下,培育出如溫室中的花朵,後者嚮往野草莖一般地生命,享受在荒野中掙扎求生,而尋求穩定的出路之人,也多半無法成為創業賺大錢的人,因此各有取捨。如果一定要給一個回應的話,因為 schizoanalysis是在體制已没有改變的可能之情況下,才會運用來解放人生,因此,治療者可以看看個案所處的環境,是否真的已如此艱困;此外,要開始三人心理學的治療之前,往往要先用傳統的心理治療與個案工作,先確定個案拒絕聯考不是因為人格問題、不是內在衝突,而真的是對社會壓迫的一種反抗,才是運用 schizoanalysis的時機。 答覆, 拒絕聯考的吳祥輝,是在白色恐怖的年代,此事非同小可,幾乎等同施明德, 意思是說,他說,「老子不走你們要我走的路」, 有趣的是,其人之後,一生至此,如何看待,當年壯舉,以及,其人一生,不要那張文憑後,又做了些什麼,有沒有後悔,等等, 我想,我們在台灣,缺的是「有趣的生命形態」,禮讚吳君,有趣矣,值得矣, Q2. 後結構主義的主體性已經去中心化之後,又要如何與個案談論其主體經驗、自我認同(identity)?治療中的語言,會像是運用許多斜槓,來逼近對個案的描述而不落入結構主義的化約嗎?不然要完全做到a-signifying semiotics似乎很難開口、開口似乎無法不用概括性的詞彙 這位提問者是曾經遊學國外的人,當年在美國接受治療時, 十分喜歡治療者用亞裔、女性、雙性戀、旅居異地的人,等多面向的詞彙來與她工作。 我當時的回答是,agential realism認為,能動力並非依存於主體或客體的屬性,因此可以放棄主體...

答客問 1 (自體的心理學)

魏士郁醫師來信,謹答覆之,與自體的心理學有關,置此, Monday, July 3, 2023 答客問 (自體的心理學) (SP 2023) 7/3/23 答客問 Q1. 存在主義治療中外在現實大於內在現實,仍能稱作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嗎? 我當時的回答是,外在現實大於內在現實會使得移情相對顯得渺小,儘管存在治療不強調移情,仍有考慮無意識、阻抗、與反移情,因此仍是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 答覆: 存在治療與精神分析的關係,有點曲折,諸存在治療學派中,只有存有分析 (daseinsanalysis),與精神分析,淵源較深。 首先是 Binswanger,想在古典精神分析,與胡塞爾,以至海德格,之間,做聯結,發展出他的存有分析 (Daseinsanalyse)。 一開始,就碰到一個迄今未解的難題。 精神分析是深度心理學 (droth psychology),一路往潛意識去;現象學,和海公筆下的存有的現象學,則可視為高度心理學 (height psychology), 其詞匯中,無潛意識一詞,且現象學標榜的是,分明是對意識的探究,而非潛意識的探究。 順此未解的難題,Medard Boss 二戰後,發展出來他的存有分析 (Daseinsanalysis),但其實,仍未解決這個難題。 Boss 在實務上,仍採精神分析的規格,包括躺椅,次數 (?),對夢也十分看重。其書「存有分析和精神分析」 (Daseinsanalysis and Psychoanalysis),擺明了就是要融合兩者。 但是,我們不要忘記, Medard Boss 處理的精神分析,是古典精神分析。意思是說,存有分析,如果要「足夠的」(adequately) 與精神分析對話,那麼佛洛伊德過世之後,迄今的精神分析發展,須重新處理一遍,這件事迄今未辦,Alice Holzhey-Kunz (2014) 一書,就是例子。 且,Boss 在 Zollikon Seminars (1959-1969) ,所學到的海德格,照理說,應該是二戰後的轉折後的後期的海德格,但是,這件事,很有疑問。意思是說,很有可能,海德格跟這群哲學門外漢的瑞士人,講的未必是後期海德格。比如說,上述 Alice Holzhey-Kunz (2014) 一書,Alice 仍堅持,存有分析所依據的海德格,要回到存有和時間 (1927) 一書 (那是早期的海德格...

自體客體 vs 他者

selfobject vs the other (自體的心理學) (SP 2023) 首先你要理解,Heinz Kohut (1913-1981),1940 年二月,離開英國,抵達波士頓,當時他已二十七歲, 意思是說,他前三分之一的人生,是在歐洲度過, 意思是說,他本質上,是歐洲人,不是美國人, 雖然,他後三分之二的人生,生活工作在芝加哥,在美國的語境, 但是,你不要以為,他忘記了歐洲,尤其是德文的世界, 否則他不會引述白玫瑰,和Franz Jägerstätter的故事, 以上說明,他的母語,他的原鄉,是歐洲,不是美國, 意思是說,在美國那麼個人主義當道的地方,他講自體心理學,強調自體的經驗的優先性 (the primacy of self experience),卻提出自體客體的概念,而且說自體客體,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,你不知不覺,空氣的存在,直到你呼吸困難,吸不到氣,才知道它的存在, 或,魚和水,的關係, 而且,他說,我們終其一生,都需要自體客體,無所謂 outgrow 這個需要, 我的意思是說,自體客體,這個概念,道地的美國人,提不出來, 再者,你不要忘記,他也說過,我們需要自體客體的方式,使用自體客體的方式,有原始的 (archaic),和成熟的 (mature),差別, 原始的方式,需要和用,自體客體,表示我們以為,那個自體客體,是自體的延伸,是自體的一部分, 這就是,自戀的定義,自戀者,以為外在世界,包括他者,是自己的意志的延伸, 成熟的方式,需要和用,自體客體,表示這個人,能夠拿捏關係的遠近,能夠忍受關係中的挫折,能夠接受,能夠體諒他者,作為自體客體的有限, 意思是說,成熟者,與這個世界,包括他者,能夠有互為主體的關係, 互為主體,表示關係雙方,「互為對方的他者」, 意思是說,成熟者,與這個世界,包括他者,所發生的自體客體關係,惟其成熟,所以已趨近於,一個人與他者的關係, 成熟的自體客體關係,就是一個人與他者的關係, 這個他者,是外於你的,另一個人,另一個獨立存在,有其意志,有其個性,有其獨特性,有其限制,的一個活生生的人, 他不會隨你起舞,他不是你的奴隸,他不屬於你, 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獨立的存在, 你跟他,能夠發生什麼樣的關係,要看你們雙方的誠意和努力, 再者,你要理解,Winnicott 晚年講的 use of the object ,說的就...

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

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,殊勝何在 (SP 2023) (自體的心理學) 起因是,昨晚我跟台齡說,每個診所,每個心理所,都在做治療, 我們在此,有何差別, 我說,差別,正在,息壤, 早醒,突然知道, 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,殊勝何在, 殊勝正在於,沒有明說的 (implicit),支援意識, 意思是說, 集中意識,使生命孤懸, 支援意識,讓生命憩息, 意思是說, 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,是「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」, 二零零二,台灣心理治療學會成立,我說,心理治療,是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, 那段日子,喜讀井上靖,遂引述, 二戰期間,日本本土,亦遭攻擊,一年輕父親,抱著出生即夭折的孩子,擠火車回鄉安葬,孩子用布裹著,父親沉默的送孩子回家, 其實,還有另一篇,遠藤周作, 戰後廿年,一中年男子,為生計奔波,存有陷入漂流,某日,見一女性演奏家演出新聞,遂想起戰時,某東京被轟炸之夜,他曾聽此人,當時廿上下,在黑暗的廳堂演出, 廿一年後,此刻,想起這些往事,我才知道,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,旁邊就是,巨大的毀滅, 毀滅,可以是天災,可以是人禍,前者屬自然,後者屬歷史, 你可以說,前者是天意,後者是人自作孽, 但經常,前者亦可由,後者所致, 比如說,中國水文地理敗壞,來自中共治下,九萬八千座水壩, 意思是說,除了,上帝懲罰人類,帶來天災,人為歷史,就足可毀滅自然, 所以,你終於知道,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,之所以憩息,就是自然的憩息,歷史的憩息,就是,回到自然,回到歷史, 而且,你終於知道,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,之所以憩息,是因為,它給人帶來,巨大的安靜, 意思是說,巨大的安靜,巨大的毀滅,相隨相伴,之際, 這時,我們來到治療室, 坐下,點起紙菸,

治療文化

Kelly : 我們正在目睹台灣治療文化的發生 (SP 2023) (自體的心理學)(1120722) 起因是,7/20 性侵會議,聽到一句話,其實是講台灣的健身房,2020 年開始爆增,有人插嘴說,心理治療所,亦然, 臨床心理師,諮商心理師,目前總數,一萬上下,而且,你要理解,這個數字的成長,花了二十年時間,換句話說,目前活躍從業者,應以老中青的中為主,意思是說,35-55 歲的心理師,就是現在心理所的主力, 開業,是因為,不想拿一份死薪水,或被診所抽成剝削, 開業,也是因為,入行已逾十年,知道事情該怎麼做了, 換句話說,已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,已累積一些證書頭銜,甚至已有一家之言, 整體來說,我對心理治療,這個行業的趨勢,是不安的, 原因是,開門做生意,就必須宣稱,「當然有效」,「果然有效」, 而,四十年後,我知道,心理治療,是沒有效的, 或正確的說,是「居然有效」,「竟然有效」, 讓治療者和病人,都很疑惑,不知道那是怎麼發生的, 意思是說,無心插柳柳成蔭,成蔭的前提是無心, 偏偏開業,不能無心, 而且,原因是,四十年後,我知道,心理治療,非但無效,有時有害, 這些痛苦的課 (painful lessons) ,是治療者不願面對的噩夢, 你可以理解,治療者不會承認, 比照開業診所的作法,柿子挑軟的吃,個案選容易的做, 這應該是,治療文化,最常見的結局, 意思是說,一群沒病的人,付錢無病呻吟,一群收了錢的人,有禮貌的微笑點頭, 你要理解,我沒有禮貌,我不微笑,我不點頭, 我只是,不停抽菸, 這種療法,就是有名的,爐香乍熱,法界蒙薰, 意思是說,我就是,被扔進金爐的紙錢, 再者,我對治療者的穿著打扮,很有意見, 穿著華麗,帥氣時尚,西裝筆挺,渾身名牌,香奈兒五號,布魯克兄弟,的治療者,要當心, 中年以前,他就是「專業的誘惑者」 (professional seducer), 中年以後,無色無味,他才可能是「專業的陌生人」 (professional stranger) , 事實上,我心目中的治療者,長得像流浪漢,根本就是流浪漢,唯其是流浪漢,他才能理解。另一個流浪漢, 你聽說過,流浪漢,我是說,「專業的流浪漢」,每天洗澡,每天刷牙,每天照鏡嗎, 意思是說,關鍵是氣味,治療者身上,要傳來一股味,就像他們說,德勒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