叩寂寞而求音----90歲的李澤厚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小鎮 最後的訪談
叩寂寞而求音----對話李澤厚 (2020年人物週刊) 90歲的李澤厚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小鎮 最後的訪談 談往事 李澤厚:我首先來幾句開場白吧,好不好? 人物週刊:您請說。 李澤厚:我是多年不接受採訪了,這次採訪,我的確是猶豫了好一陣,我已經九十歲了,活不了幾年了,我想也是最後一次機會了。 一些朋友講,我的書,包括幾十年的書,現在還有讀者願意看,一直有不少讀者熱情關注和支持。特別是有出版社相告,我的書在三線城市賣得很好。 第一,我當時沒想到像《美的歷程》《批判哲學的批判》都是70年代的作品,居然幾十年仍賣得不錯。 第二,哲學是否一定要寫得玄奧難懂才能表達?海德格爾、維特根斯坦都提出了他們的反對,但他們的書仍然難懂,是否哲學的確需要如此?這是我沒有弄清楚的問題,提出來請大家討論。 總之在這裡,我最後要向讀者說的一句話就是:謝謝!這算是告別吧。 人物週刊:我聽了很感動。 李澤厚:實事求是。最近我身體也一直不好,我二十多歲得肺結核,在五七幹校的時候,分到老弱病殘組。我的父母都死于四十歲以前,我估計我只能活六十歲,我能活到現在這個歲數,自己根本沒有想到。 這也是一種偶然、僥倖。 這聽起來好像不好聽,但是事實。 人物週刊:作家李洱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《應物兄》,裡面提到了您,小說中的一部分,他是以1986年您到華東師範大學講座為背景,您還記得這次活動嗎?聽說您當時只講了15分鐘?為什麼這麼短,還有沒有印象? 李澤厚:當時不是我一個人講,他們已經講了很多了,一定要我講,我沒有什麼題目好講,很多人對我很不滿意,那我也沒辦法。(笑) 人物週刊:十年前您也說,早知道當時在大學這麼受歡迎,就應該多去。您覺得去得少了? 李澤厚:我是自我感覺並不良好的人,文章已經都寫過了,老重複不大願意。我覺得我沒有什麼太多東西可講的。很多講演邀請我都拒絕了。我不像很多人到處講演。當然,我完全不反對別人到處講演。 人物週刊:2014年,您到華東師範大學開了一個倫理學研討班,又是什麼樣的契機?隔了這麼多年,為什麼又到大學裡去了? 李澤厚:華東師大的書記童世駿先生是很好的學者,他來邀請。特別是楊國榮教授,幾次要我去講,我答應了四次,一直沒去。2014年,第一次講的時候,我說我是來還債的,因為我答應人家了,我說答應了四次,我就講四次。 對我來說,那次很重要的事情就是,將我提出的倫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