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動心理師的斜桿人生游於藝的修心功夫


行動心理師的斜桿人生:游於藝的修心功夫

作者 : 吳宗展 

誠正中學/米可之家/邊緣青少年中心/善牧基金會/新竹地方法院   行動心理師



內文摘要:行動心理師是自行在外接案,不固定在單一機構工作的心理師,接案地點

廣泛,隨機構約定或個案需求,以半天為單位遊走於不同學校、診所、法院機構、社福單

位。於機構內往往獲得較多資源與保護,某些時候,卻也不得不將自身投身於當事人生活

處境,即有劍客走江湖的覺悟。

在心理師工作之餘,筆者寄情於弓道、劍道、居合道,目前居合道三段, 用日本刀作招

式練習, 藉由刀來鍛鍊刀技,透過練習中協調身心一致,以“必死"心態來拔刀,從而能

置死地而後生。


分享這樣的一個故事。


關鍵字:行動心理師、居合道、諦念

“居”是代表日常的生活的一切活動,“合”則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進退應對,

所以居合則是指日常生活中人跟人之間的應對 

  許家杰 無雙直傳英信流古流居合師範, 2012





個人完成研究所修業後,17年接案遊走於大專院校輔導中心、家扶中心、社區診所、地方法

院與各社福單位, 最初在晤談室裡等待怯生生自願大學生個案, 後期越想親臨探究整個家庭錯

綜複雜盤根錯節脈絡中,釐清些許頭緒,跟隨渴望得以持續轉變職涯。


諮商的基本立場是「自由意志」:當事人遭逢承受生命或社會文化苦難, 自覺求助為關係建

立的基礎,然後得讓語言承載故事,還原她(他)現象場的主觀敘事,讓舒心療心就位鋪陳。

然而現實接案現場裡, 行動心理師承接各級學校三級預防/危險控管/司法訴訟等不一需求,

立關係以緩和具敵意當事人,採用靈活多變策略,圖謀穿針引線,一如解困出路的冒險者。即

便或有失敗, 流失個案或機構解約,也得自省學習調整再覓路前行。


本文在此並非要探究諮商介入策略,而試圖略說一名接案者的實務挑戰、心路忐忑、理想。


壹、接案

面對不完美的制度  人須在事上磨,方能立得住;方能靜亦定、動亦定。 王陽明《傳習錄》

逢社會案件頻傳, 民眾即寄望於警方/司法能做出有力措施維持文明秩序,繼而指望警方列管

/社政監控哪些危險因子,並以精神醫療透過現代化技術性的專業,修理那些偏常/未爆彈的當

事人,拆除引信。這些以系統性的專業知識進行的風險控制工具,建構出「透過現代性的治

理技術可以控制人的行為」的意識形態。而助人專業工作者則扮演了為此意識形態服務的操

作人員(王行,2009)。


數年前筆者參與的一次社會安全網高風險個案會議,社工詳述個案家庭史、分析其家庭動力

何以導致他如此具有攻擊暴力性,身邊資源的匱乏以及薄弱的支援系統。當數名精神科醫生

一一下了結論「此人行為已對醫療人員產生危害,本院拒絕為他續行看診」,當事人遭複數精

神醫療機構所拒絕後,還有誰會願意接下燙手山芋?


刑罰監控起訴隔離...往往是人們對於暴力個案的防衛性態度,越多的疏離排擠,更加塑造出我

們所不願意的未來。這些案件既困難且高風險。

貳、真實的高風險

籍著你的心去觀察事物。保持清醒,錘煉你的心智。

只有心智澄明,你才能明辯是非,通曉事理,當任何事情都蒙蔽不了你的時候,你才能明白

兵法的真義。

宮本武藏 《五輪書》

行動心理師承攬公家單位(縣市諮商輔導中心、監獄、地方法院),或經社福機構派案,或企業

員工協助方案,透過與這些單位合作得到第三⽅付費的諮商⼯作。若在機構內執行諮商業務,最是風平浪靜;但親臨社區現場、家屋那扇門後,則最驚濤駭浪,遍地殺機。中產階級與學術殿堂的文明人,若未曾涉獵社會學或田野研究,就不易想像在長期貧窮與階級複製下,足使一整個(家族)社群文化,將酗酒排憂/暴力管教/以牙還牙/婦孺視為所有物/閉嘴保密排外...視為理所當然。


第一線的艱難拓荒往往由社工人承擔;若心理師堅持自願性付費,掛號看診轉介,謹守心理師法第10條(心理師執業以一處為限,...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機構為之),即推遠上述結構問題,得安穩於斗室接客療心。十年來,越多學者倡議走動式諮商, 比如在企業諮商中:走出個別諮商室,主動與各部門串連,合作,跨接理財投資法律婚姻的協助方案(楊明磊,2009)。偏鄉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,則以外展服務要心理師針對偏遠地區提供到校的心理諮商服務,倘若轄區幅員廣大,行動心理師卻需承擔路程上的交通風險。


對比日本過去千年, 長期處於以下剋上、大小兼併、爭鬥不窮的時代, 武士除了戰場上與敵人對陣,還要戰戰兢兢防範平時被他人暗算,遂發的衝突對峙。居合術形成在400年前日本戰國時代戰事頻繁的末期,人們攜械於身,與人一言不合即可拔刀相向,武士除了修練劍術, 還會修練拔刀收刀技巧,以訓練突發狀況時得以阻擋敵人攻擊或立即反擊的能力。 引自許家杰 (2012)


2012年「家事事件法」施行後,地方法院要求各地心理師公會、社福機構推薦名單,選任為家事案件中的未成年孩子的程序監理人,協助法院及孩子(受監理人)於審理 程序得以順暢進行。具有性別平權意識、擅長兒童會談或遊戲治療、能與不同階層當事人建立關係的心理師,即成為較律師而言,更佳的選項。這第一線獨立工作:需遊走在最衝突的監護權爭奪戰裡,猶如使節探查關鍵線索,並一心為著受監理人(主人)的最大利益考量,兩造各自示好聯盟或利誘,揭露或揣測:家暴/精神疾病/自殺風險/黑道背景...對孩子的影響,一次次探訪案家,最終繳出一份並非符合「父(母)最大利益」的報告給法院。

參、忐忑與投身

出家人如果把慈悲浮於形式,內心不貯藏極大的勇氣,就不能盡佛道。同樣,武士把勇氣浮於形式,胸中若沒有大慈悲心,就不能盡武士的本分。《葉隱聞書》十七世紀


2003年7月我取得碩士文憑,8月應考通過首屆心理師高考,多年來,一直是優渥自主於個人時間安排,有幸能自主選擇合作機構,或特定專業發展。每天在早餐、書籍晨讀與咖啡香裡,啟動生活,然後從中午工作到傍晚,偶而晚上或假日接案,不變的是:堅持與妻子共進午餐,盡可能與孩子們一起晚餐,日常收入足堪使用。珍惜社會給心理師專業敬重的資源,得以享受自我進修,很多斜槓興趣的自由,出道時曾經合作,一起闖蕩的小社工們,現在都成了各機構裡的上位督導;不知不覺中,人際網絡已遍佈曾合作的法官,保護官們。

在我寫這份文章的同時,妻子正在隔壁直播,她對聽眾感性地說著:能够跟展爸在一起,几乎是不可能中的美夢成真,然后歷經風險生下一个孩子美夢成真,所以每件事美梦成真,突然之间意義感就回来了,真愛與深情一回一回的熬成濃烈好湯;眼前生活瑣事不再浮沉,而被碾成一股线、層層地被编織到一幅生命的豐富編錦…無常若會奪走幸福,那是你站立的根基不是真實。真實是決斷⽽來的,在被奪走幸福時有著決斷的⼒量,感受到諦念,問自己:「我生命中最透徹最重要的是什麼? 我如何能為之活?」 於是,回到活生生的面對中,當諦念一 來,生命萬千滋味會在瞬間流過,恨與愛,苦與蜜,痛與快感...... 於是,你有個機會 與最底層的真實同在,那就是,生命合一的滋味。


我即在她FB留言:「同時性」。放下心理師職稱,曾有過獨一無二深情獻身的愛情,職涯如此幸運轉換積累,那麼多的家庭慶賀珍惜與寧靜,好好地活過享受過,就不那麼眷戀分離。


又一次遠方傳來邀約,有機會對這殘酷百廢待舉的社會於以縫補,直面加害人/施暴者,而篳路藍縷,一切都要摸索前行,接不接?身為資深老手,為后輩承擔接案,理所應當。既曾被敬重,曾被禮遇,那麼奉獻自己,承擔風險就是本職,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。此即是海德格Heidegger,1962)定義的在世存有 (being-in-the-world):因在乎意義而行動,持續在生活經歷與未來期望中建構意義,抵抗袖手旁觀的冷漠,因不願屈服妥協,而回應呼求的聲音,本於良知行動無懼涉險,成為坦然無畏的人。


教導我居合的許師範常說:用日本刀作為劍術招式上的練習,藉由刀來鍛鍊刀技,讓身心可以透過練習中協調一致,每一次以“必死"心態來拔刀,從而能向死而生,體會生與死為人生的一體兩面。


多年的揮刀練習恆是一人獨自批砍,面對的假想敵即是另一個自己。這是個單調誘奧祕的奇妙功課,如同瑜伽動作的伸展吐習與韻律,如同劍道稽古(對打練習)的徐緩奔雷,如同弓道滿張弓的無心,蓄滿氣勢,卻又淡然。茶道裡的一期一會,專注款待武士出征前的當下風流,此去無常,歸則我運,不得我命。


肆、結語

世間無常,生死如電,行者自重。 澤庵宗彭 《不動智神妙錄》


漫畫《浪人劍客》中,澤庵禪師是啟發宮本武藏的智者,一次次點醒武藏,使其從鬧事混混終於成長為名劍客。不動智是指心遍十方無有所住、瞬息不停的心,也就是無心:「無停留之心」,當劍客對任何事情都不執著, 心無所住,能斬初春之風。

二十歲的我,讀著德國哲學家奧根.海瑞格(Eugen Herrigel) ,描述劍道大師無所畏懼,長年靜心沉思終能遠離恐懼,明白生死一體,在世上快樂的活,但也隨時準備離開世間,那是他在長年弓道修煉後,所領悟到日本武道的禪心。


四十五歲的我,藉由居合修鍊來鍛鍊身心靈,不是求競技取勝,而是磨練堅韌決斷,不執著心。


參考文獻

奧根海瑞格,《箭藝與禪心》臺北:心靈工坊,2004

宮本武藏/柳生宗矩,《武士的精神》臺北:遠流出版,2004

沢庵禅師述,《剣法不動智神録》https://dl.ndl.go.jp/info:ndljp/pid/859952日本:明17.5

甯國興(2009)。當陽光陷落時─同村協力的校園輔導。輔大心理學系博士論文,頁133-136。

王行(2009)「強制治療」中防止再犯的瓶頸與突破  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12[民98.12] 頁81-97

楊明磊(2009.3.16)金融海嘯下的員工協助與諮商服務策略。人事月刊,48(3),66-68。

翁開誠(2004)。當Carl Rogers 遇上了王陽明: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 一的啟發。應用

心理研究,23,頁157-200。

許家杰(2012)。拔刀的意境─論日本居合道(未出版之碩士論文)。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,高雄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