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地殖民心理學解構矯正教育學校的霸凌文化
透過閱讀丘延亮所翻譯阿席斯南地(Ashis Nandy)的「貼身的損友
―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」一書(南地,2012),Nandy 以殖民主義的心理學來詮釋歐威爾、吉卜齡兩人的心理傳記,開啟作者得以從政治心理學及文化研究的角度,解構與再建構邊緣少年身上所承受的壓迫,突破了理解上的限制。
感謝學校提供一個讓作者得以自在聽故事的空間,3 少年願意分享他們受困的故事,本文乃將多年的實務經驗,透過書寫,穿插不同的情境組合,每個少年的故事就像是一片片樹葉,敘說真實(narrative truth)的呈現,透過編串, 讓故事的脈絡性成為一根小樹枝。文章中多處恐是作者的投射與詮釋,實無須去辨識到底誰才是擁有這些故事的主人。試圖整理一個承受壓迫少年為主軸的共敘說(co-narrative),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(a fiction),年代久遠,資料陳舊,獄政也不斷推陳改革方案,至於所謂的歷史真實(historical truth) 早已無從查考,本文建構在眾多真實的故事堆裡(based on an absurd but true stories)。雖是個人的故事脈絡,也勾勒社會次文化之下共同處境。作者 :吳台齡(原載台灣人權學刊 第五卷第三期) (2020)
樹葉就像是
每一個小人物的生命故事片段,
當很多片的樹葉加上枝幹,
整個湊在一起之後,
就成為一棵樹,
也就是一段歷史。
留言
張貼留言